這個非常,非常,非常的麻煩。可能是芬蘭語語法中最麻煩的一個地方了…不對,應該是第二麻煩。最麻煩的是屬格複數。
屬格複數不常用,但詞幹加-i卻很常見:構成名詞的複數要用到它,構成動詞的過去時也要用到它。這兩個裡面的任何一個,都已經足夠重要了。不想學也得學。
我只能說,請繫好安全帶。因為我們就要開始了。
(注:本文中,名詞和形容詞統稱為「名形詞」。)
今天的任務,就是把字母-i加到元音詞幹後面去。不管是名形詞的元音詞幹,還是動詞的元音詞幹。具體應用以後再說。
按說,這應該是小菜一碟的事,比如「房子」talo + -i => taloi-。完成!
恭喜你,你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一種情況:如果詞幹是「一個元音字母結尾」,而且這個元音字母「是o、ö、u或y」,那直接加-i就可以了【1】。比如動詞「住」asua => asu + -i => asui-。(記憶的口訣是:從「學校」回「家」的路上一邊「騎車」一邊吃「冰淇淋」: koulU, talO, jäätelÖ, pyörailY)。但麻煩的事情在後面。
我們先說詞幹結尾是長元音的情況。這個也比較簡單。只要把長元音縮短,再加上i就可以了【2】。名形詞裡面,huone型和kaunis型都是這樣:huone => huonee- + -i => huonei-;kaunis => kaunii- + -i => kaunii。你發現kaunis這種-is結尾的名形詞,詞幹加了i也是白加。但kaunis類裡面還有-as,-äs和-es結尾的,這些會變化:「午飯」lounas => lounaa- + -i => lounai-。動詞裡面,二類動詞的一部分要應用這條規則:「得到」saada => saa + -i => sai-;「賣」myydä => myy + -i => myi-。
你說,四類動詞有些也會這樣啊:「玩」pelata => pelaa + -i => pel…告訴你一個壞消息:這樣是不對的喔!四類動詞,有它自己的規則,是把詞幹的最後一個字母a變成si【3】。pelata => pelaa + -i => pelasi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回憶一下我們在動詞的分類(2)裡面說的,pelaa的兩個a中間,其實在歷史上是有一個輔音的。它現在雖然已經消失,但還是留下了「痕跡」,所以這裡的aa你可以認為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長元音。所有的四類動詞都是遵循這個規則,比如「掉落」pudota => putoa- + -i => putosi。四類動詞,詞幹加上-i以後,都會有這個si。
說到si,其實一類動詞裡面也會出現。但我現在說這些可能還太早,因為這是你最後要做的一步:一類動詞,如果按照今天我們說的方法加-i以後,得到的詞幹(強詞幹)是ti結尾的,那你一定要把這個ti變成si。變完後,原先可能存在的KPT現象一概消失。這個下面還會再講。
是不是已經有點暈了?這還遠遠不是最麻煩的呢…
說完了長元音,來說雙元音。詞幹是雙元音結尾的,也不能一概而論。還記得元音與元音和諧裡面的最後3張圖嗎?根據這3張圖,可以將雙元音分為三類:(1) Vi, (2) Vu/Vy, (3) uo/ie/yö。如果你想不起來了,就再去看一下那3張圖吧。
如果是Vi型的雙元音結尾,因為最後面已經是i了,再加-i也等於白加【4】。名形詞的例子:「鯊魚」hai(talo類,來自瑞典語) => hai- + -i => hai-;動詞的例子:「能」voida => voi- + -i => voi-。
如果是Vu/Vy型的雙元音結尾,加-i的結果是不知道的,因為芬蘭語中沒有這樣的例子。但有一些外來詞是這種,比如hockey「曲棍球」,遇到了直接加-i基本不會錯【5】。
如果是uo/ie/yö這樣的雙元音結尾,需要將這個雙元音的第一個字母去掉,再加上i【6】。也就是說,uo變oi,ie變ei,yö變öi。你可以把這個理解成化學中的置換反應,比如uo變oi,是因為i和o的結合能力更強,就把u趕走了。名形詞的例子:「沼澤」suo => suo- + -i => soi-;「夜晚」yö => yö- + -i => öi-。動詞的例子:「帶領」viedä => vie- + -i => vei-。
除了詞幹是「長元音」和「雙元音」結尾的情況,還有一種情況,是「詞幹以兩個元音字母結尾,但它們不構成雙元音」。典型的例子,如名詞裡面的「肥皂」saippua,「博物館」museo,形容詞裡面的「困難的」vaikea,動詞裡面的「想要」haluta(詞幹halua-)。
這裡面,像haluta這種四類動詞,按照前面講的規則來就可以了。名形詞的情況,如果結尾的元音不是a或ä,那也簡單,直接加i就好了【7】。比如museo => museo- + -i => museoi。比較麻煩的是結尾為a或ä的情況,這時你要把a或ä變成o或ö再加i【8】。但這個o或ö遇到前面的e會消失【9】。比如saippua => saippua- + -i => saippuoi-;vaikea => vaikea- + -i => vaikei-。注意看e後面沒有o。
現在我們已經講完了詞幹是「兩個元音字母結尾」的所有情況。至於「一個元音字母結尾」的情況,也已經知道「o、ö、u、y」是直接加-i的。剩下的情況只有e,i,a和ä。這些情況,默認是直接把這個元音變成i【10】。比如名形詞的「女人」nainen => naise- + -i => naisi-;一類動詞的「讀」lukea => luke- + -i => luki-;還有五至六類的所有動詞,如「打擾」häiritä => häiritse- + -i => häiritsi-。但這裡面有3種例外情況需要格外小心:
最後,一類動詞,如果按照上面說的方法加-i以後,得到的詞幹(強詞幹)是ti(包括Vti、nti、lti、rti,不包括tti、sti和hti)結尾的,那你一定要把這個ti變成si【15】。變完後,原先可能存在的KPT現象一概消失。舉例:「理解」ymmärtää => ymmärtä- + -i => ymmärti => ymmärsi-;「喊叫」huutaa => huuta- + -i => huuti => huusi。
還有一個例外中的例外,那就是動詞「走,拜訪」käydä【16】。這個你直接記住加-i後的結果就可以了:käydä => käy + -i => kävi。
沒想到吧?一個小小的i,竟然這麼麻煩。簡單來總結一下(K=輔音字母, V=元音字母, VV=兩個相同的元音字母, Vv=兩個不同的元音字母):
(完)